【2022年3·15小课堂(九)】读懂“资管新规”,理性投资不盲从
日期:2022-03-18 17:01:12 打印

2018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联合正式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为“资管新规”。

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资管新规”从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对这类业务做了要求,对资产管理行业及产品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新规正式实施以后,资管产品的哪些重大变化值得金融消费者重视? 金融消费者应如何选择资管产品? 下面,为您详细解读一下。

 

“资管新规”这些规定需关注

打破刚性兑付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资管新规”的核心内容在于打破“刚性兑付”,即金融机构发行和销售资管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我国资管市场长期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刚兑产品,以银行理财为例,多为保本型预期收益产品,其特点在于无论银行投资结果盈利与否、盈利多少,产品到期后都要按照消费者购买时承诺的预期收益率支付收益。而在“资管新规”要求下,“保本保息”“零风险”的理财类产品已退出市场,消费者将自负盈亏,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将迎来更多的选择和回报空间。

 二产品净值化

 “资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从预期收益型转化为净值化运作。产品净值化以后,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市场变化和产品投资风险,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更真实的风险收益反馈,直面产品净值波动,投资体验可能受到影响。净值化有利于消费者重视产品底层资产、投资策略和投资风险收益的匹配性,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有利于引导消费者通过长期投资来平滑净值波动。这里提示广大消费者,资管产品净值化以后,仍可以参考业绩比较基准这一产品业绩中枢指标,通过查看产品净值走势,综合考虑投资平稳程度。

提高私募产品合格投资者门槛

信托等私募资管产品要求消费者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除达到一定投资额度以外,“资管新规”要求个人投资者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相对于公募资管产品,私募资管产品对消费者投资较高风险产品时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加强信息披露

长期以来的刚性兑付使部分金融消费者产生了依赖心理,购买金融产品只看预期收益率和期限,较少关注资金用途和底层资产,也造成了部分金融机构怠于披露上述信息。“资管新规”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向消费者主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资产管理产品募集信息、资金投向、杠杆水平、收益分配、托管安排、投资账户信息和主要投资风险等内容。消费者应在购买金融产品时清晰了解上述关键信息,理性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资管产品;并及时关注金融机构披露的产品管理方法、风险变动、应对措施情况,形成合理预期,作出理性决策。




分享: